查看原文
其他

【万行大和尚开示】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禅

释万行 东华禅寺 2020-08-26
来自专辑
万行开示


开示




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禅

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

今天下午,我主要讲禅和道。


禅是佛教的魂,也可以说是各行各业最高境界的魂。实际上中国的玄学、易经八卦,也是禅的思想、禅的境界。


有人把中国的儒释道文化用一副精炼的对联概括了:诸子生百家,三教衍九流。


百家,是从孔子、孟子、荀子,老子、庄子等诸子衍生而来,讲的都是宇宙人生之理。


九流,是从三教中衍生而来,三教又是诸子的根源,无论哪一“子”,都通达三教。


三教的创始人,释迦牟尼、老子、孔子都是圣人,他们都通晓禅,都是从禅里面衍生而来。所以说三教是一体的,九流是同源的,百家讲的都是同一个理,万法入的都是同一个门。


正所谓三教一体,九流一源,百家一理,万法一门。要想了解中国文化,就必须了解诸子和三教。


什么是禅?禅是一种生活方式,一种人生状态。

为什么我们要学禅呢?禅与我们的生活、人生以及现实社会有什么关系呢?不学禅行不行?

你可以不学禅、不信禅,但是你的生活、你的人生,时时处处都包含了禅的状态(境界)、禅的思想。你可以不称之为“禅”,但是禅无所不在,无处不是。


一个真正懂禅的人,一定超越了自我,能与环境、与万物融为一体。懂禅的人是没有自我的,在为人处事中,他一定会换位思考,甚至直接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。


虽然中国是文明古国、礼仪之邦,一直是以道、以德、以仁义礼智信来教化百姓,百姓则是以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为人生方向。但是现代多数中国人并没有继承祖先的文明和宝贵的文化传统,传统文化到现代已经断层了。


失去教化的中国人变得没有信仰,以物质为导向,不择手段地追逐钱财,为自己谋利益,变得自私、狭隘、头脑复杂,不讲游戏规则,不讲信用。


任何一个国家、任何一个民族,最终的文明,一定是归于简单。


简单是一种能力,一种境界,而禅就是一种简单的状态。人变得复杂容易,从复杂变成简单则非常不容易。


有时候我们做得到,但是不敢做,不是能力不够,而是境界不够,而境界最能体现禅。


当我们考核一个人时,能力固然要看,但最主要是考核他的境界,因为境界包含了一个人的品质,而一个人的最高品质也是归于简单,归于禅。



如果你的生活真的回归到简单,做事情时,就不存在很辛苦、很累,或者没有办法的情况。在五十岁之前,我们往往把事情看得很复杂,做事情时,不管它适不适合我们,只要自己喜欢就去做,就去尝试。


五十岁以后,我们逐渐开始有针对性、有选择性地做事情了。有些事情虽然很好,但不适合我们,就不去做了。

五十岁之前做事,体现的往往是能力,是做加法;五十岁之后,体现的则应该是境界,是做减法。


修禅,刚开始也是做加法,最后转成减法,减到没有一法,归于零。


修过禅的人都知道,刚开始让你的心有所住,你才会回到当下,达到一心不乱。当你能时时回归当下,一心不乱时,才开始修无为法,什么都是不做而做了。


这个“不做”,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,而是不适合我们的不做,做一些适合我们的。


例如我是和尚,虽然寺庙有很多商机,但是这不适合我,我就不做,而让俗家弟子、信徒们去做。我们和尚做什么呢?研习佛法、传播佛法。


懂禅的人给自己做的人生定位和选择都是很准确的。当你达到了禅的境界,你的人生会变得越来越轻松,越来越简单,越来越解脱。


禅不是佛教,但是佛教、其他宗教,甚至各行各业都包含了禅。


各行各业如果最终不回归禅,不达到禅的高度,就意味着它无法突破,达不到这个行业的最高峰。


日本的稻盛和夫学了禅,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学了禅,国际上好几个成功的企业家都学了禅,所以他们的事业达到了高峰,取得了辉煌的成就。


一个有眼光的人,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,他不仅懂得一二三,更懂得四五六。

而禅者停留在哪里呢?一二三,还是四五六?

:零。

:当下。

:说零的对,说当下也对,当下就是零。禅者的心每时每刻都归零;慢一点,转身就归零;再慢一点,每天晚上都归零。其实他是每时每刻都处于零的状态,事情处理完了就归零,心中不装事。


无事于心,无心于事,这就是禅者的状态、禅者的境界,他是处于真空状态,所以才能起大用、起妙用,随心应万物。如果他心里装得满满的,就没办法应对万物了。


但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人活得很累,晚上睡觉做梦还在考虑白天的事情,身心是四分五裂的,所以精力不够,体力不够,智慧不够,什么都不够。因为你是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,不是一个全然、整体的状态。


而禅者的身、心、思想,一切的一切都是全然的。比如在座的,今天你们的身体坐在东华禅寺的法堂里,你们的心在不在法堂?如果不在,那么你们现在就不是一个禅者的状态。


禅者的状态是人在这里,心也在这里。如果明天你们回去了,心还在东华禅寺,你们还是处于分裂的状态,那就不对了。


只有在任何时候,你的身心都是百分之百的合一,都是人在此,心在此,时刻活在当下,你才能解脱。


如果你达不到这种状态,想获得健康、智慧、成功都没有保证。


你只有变成了一,而且这个一你也不会抓在手里不放,也就是你归零了,才能随心应物。这时候无论是精力、体力还是灵感、智慧,都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

什么是道?禅与道,是一不是二。

今天先讲“形而下”的道,也就是各行各业的规则。当兵的有当兵的道,和尚有和尚的道,员工有员工的道……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规则、行为准则,这就是道。


如果我们都不安份守已,都想“越”道,社会就会乱。例如和尚想去做生意,生意人想当官,当官的又想发财,这就叫违背了道,不符合道。


如果每个人都能融于道,所作所为都能符合道,社会就安宁了。


道讲究的是平衡,只有平衡了才和谐,和谐就是一种平衡。社会不平衡了就会动荡,人的身体不平衡了就会生病,世间的一切都需要平衡。


例如一座山林,有的树木高,有的树木矮,还有灌木杂草、野花藤蔓,彼此错落相间,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,这就是一种平衡,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防风固土。


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道场,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是你应该修学的法门。法门指的是做事情的方式和方法。


每个人都是修行者,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,修自己的法门。你所做的事情,就是你修的法门;你所接触的人,就是你要度的众生。

什么叫度众生?用社会上的话来讲,你在教化一个人、说服一个人、转变一个人,就叫度众生。

与其说度众生,不如说与众生沟通交流。你不能与众生很好地沟通交流,怎么度他们呢?


但度众生的前提条件是,你处于道中。道是能自利利他的,你拿道去度众生、转化众生,或者说转变他们的观念,提升他们的认知,他们才能接受,否则你是度不了他们的。


究竟的道是理论上说得通,实践中也行得通的。如果你的“道”只是说得通,但行不通,那说明你的道还不究竟。道不是用来束缚我们,而是用来规范我们的,是把我们的言行、思想纳入正确的轨道。


例如你与人打交道,你的言行思想要符合人道;你与物打交道,你的言行思想要符合物道;你与神打交道,你的言行思想也要符合神道。


例如你们来到寺庙,就是与佛道打交道。佛道有自己的规则、章程和作息时间,你来到这里,就是来体验的。

什么是体验?你融入就是体验。

如果你想改变它,你要先融入它,然后才谈得上改变。但是人有一种习惯,一来就想改变,结果是他被道改变了,而不是他改变道。


所有的行业都是道的延伸,所有的宗教都是道的显现。


      道不是某个领域、某个行业的专利,各行各业都有道,都离不开道。好多人一听到道,就以为是宗教信仰。


       其实不然,道不仅包含了信仰,更注重实践,它是教人如何为人处事、如何提升自我、如何与大自然相处。


  有些人之所以在他的领域里能屹立不倒、经久不衰,就是因为他严格遵守了这个行业的规则、这个行业的道。如果他所做的一切违背了道,可能昙花一现就销声匿迹了。


人的眼睛总是往外看,很少收回来看自己,实际上眼前的一切、遭遇的一切,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影,都是内心赋予的、导致的。如果我们内心没有这些想法、念头和信息,是召感不了外在这些现象和人事物的。


所以做任何事情,开始的动机,也就是“因”非常重要。“因”也就是道的起因,什么样的因决定了你入什么样的道。世间一切的幕后操纵者、万事万物背后的推动者都是人,人是万事万物的第一因素。


你把自己认识清楚了,定位准确了,你对外展示的一切,包括禅、商、道,别人才容易接受,才有利于它们的传播,你才容易与别人沟通。


人,是靠思想在推动的,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理论支撑、指导,都是先找理由,然后才付诸实施。当事情做完了,才能检验理由正不正确。


就像古人出兵打仗之前要先下檄文一样,檄文就是为打仗找的理由,什么讨伐逆贼呀,平定叛乱呀等等。行善有行善的理由,杀人有杀人的理由。

如何才知道理由是否正确呢?看事情的结果。

好多时候,我们会发现当初做某件事情的发心、理由并不是这样,最后却把事情做成了这样,为什么呢?


因为你在做事情的时候,理由没有把握准,你认识的高度、广度、深度不够,所以到了最后,你会发现事与愿违,前后不一致。


一个修禅的人做任何事情,都要先花七分的精力去认识,当认识正确了,认识的高度、广度、深度够了,你只要花三分的力量就把事情做成了。


就像一幅好的作品,要先用心去构思,在理论和认识上达到一定的高度。如果你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迷迷糊糊地去做,可能怎么做你都上不了路,或者上路了也容易偏离方向,最后可能事与愿违,没有一个好的结果。


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急于下手,要先问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初衷是什么、目的是什么,要如何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。


如果你做的事情与你的生活、与现实社会不能融洽,不被需要,你做它有什么意义呢?


你们是否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:凡是成功的人,做的都不是自己需要、自己喜欢的事情,而是别人需要、别人喜欢,也就是市场需要、市场喜欢的事情。


       经商的人做项目之前,都要做市场调查,分析社会的现状和自身的现状,内外一结合,再做事情就容易了。


   如果你做事情时没有清楚的认识,只是一味地努力,你怎么做都做不起来。所以说,认识一件事情、策划一件事情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,远远大于具体做这件事情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。


如果你做事情完全是冲着利益,你很快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。不是什么钱都可以赚,有些钱是不能赚的,甚至是应该贴钱去做的。


所谓的“黄金有价,情义无价”,一个人的人品、格局、情义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,当你为这些倒贴钱财时,你赚到的比钱更值钱。


当你达到禅者的状态和境界时,你做任何事情都会站在禅的高度、道的高度,而不是单单站在钱或者利益的角度。


一个修禅的人,做任何事情都是无我的,都是站在众生的角度考虑问题,所以他才会被认可,他的存在才会有价值和意义。可是现实社会中的人,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自我出发。

  

每个社会发展到黄金阶段,都会迎来佛法兴盛的大好时机。因为佛法属于上层建筑、意识形态,虽然它不会告诉你事情具体应该怎么做,但它会给你一种理念、一个方向,让你达到一个高度。


我们通常说人是受三观支配的:人生观、价值观和世界观。其实每一门学说,或者说每一个教派,都有自己的三观。佛法、禅也有自己的三观。

禅在生活中的三观是什么呢?第一观:无我;第二观:无他人;第三观:无世界。

无我容易做到,无他人怎么做到呢?禅不仅无他人,而且还无众生。众生是非常广义的,只要是存在的、有形无形的,都叫众生。


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受伤呢?


因为我们太自我了,所做的一切都是从自我出发,所以才会被对方所伤。当你达到禅的高度,不仅没有自我,连他人、众生都没有了,伤者与被伤者都不存在了,一切都不存在了。


你会想:怎么可能众生不存在,社会环境不存在呢?它们明明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,那是因为你心性的高度没有提升。


当你心性的高度提升了,你就会发现,不仅你不存在,他人也不存在,众生也不存在。


但是由于众生的自我太坚固,成见太深,所以就树立了对立面——他人、众生。如果你的自我有所减轻,你对立面的力量就会随之减弱。


为什么修行人先要修炼把自己空掉呢?


自己空掉了,没有一个靶子存在了,他人和环境就伤不到你了。你给自己立一个坚固高大的靶子,把自己展现出来,高高地立起来,自然会受到来自他人、社会的伤害。

可是现在的教育都是把人树立得很高大上,形象很好,很有视觉冲击力,所以就容易受伤。


禅是大到无形,小到处处可隐,是会变化的,所以你伤不到它。


为什么它会变化呢?因为无我。而众生有我,所以就不会变化,只会“如如不动”,当对面射来一支箭时,自然就被伤到。


如果每个人都能抱着禅者的心态和境界来为人处事,社会就真的祥和融洽了。


事实上,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个人都达到禅者的境界,总有一些“凡夫俗子”会影响我们的生活。但正是因为他们陪着我们修炼,才让我们达到禅的境界和状态。


佛教有句话,无魔则无佛,佛是靠魔陪练而成的,你能接受“魔”的陪练,就能修成佛,接受不了,你是不可能成佛的。


好多人都想做大事,我且不问你的能力够不够,先问你的境界、格局够不够。


如果你在一个领域里做了十年以上,就这个领域的业务而言,你肯定没有问题,要考核的是你的境界,也就是你的心胸气量格局和你所在的舞台、你将来要做的事情是否匹配。


有四种人:第一种人做事怕累,动不动就叫累;第二种人做事不怕累,但容易抱怨;第三种人,既怕累又爱抱怨;第四种人既不怕累也不抱怨。


累死的人,是能力不够;气死的人,是格局不够;又累又气的人,是能力不够,境界也不够;既不累也不抱怨的人,说明能力和境界都够了。


学禅的人、做大事的人,究竟能力在前还是容量在前呢?(答:容量、德行)


容量就是心胸器量格局,就是德行,就是境界。为什么很多人做事情到了一定高度就上不去呢?不是能力的问题,而是境界达不到。


所以当你的事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,一定要在自己的境界上下功夫。学禅的人,不仅要体现出能力,更要体现出境界。你有多大的心胸器量格局,你才能站多高。


对一个团体或企业而言,生存、发展、壮大这三个阶段。规章制度在第一、第二个阶段用得上,到了第三个裂变、壮大的阶段,靠的就不是规章制度和能力了,而是看领导的格局与境界有没有提升,内在有没有产生蜕变。


靠什么蜕变呢?就是靠禅。


当你领会了禅的精神、禅的思想,你想蜕变就能蜕变,想达到什么高度就能达到什么高度。


各行各业的竞争到最后都是人才的竞争。而真正缺的并不是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才,而是有格局、有内在境界的人才。


要想招到这样的人才,你自己首先得变成这样的人才。所以当你缺资金、缺关系、缺人才时,怎么办呢?你要让自己的境界和格局迅速达到一个高度,你召感来的才是高素质的人才,才是与你的理想相对应、相匹配的资源。


而当你自身处于一个低层次时,你所对应、所召感的都是一些低层次的人与物。你处于什么层次,对应的就是什么层次的人与物。


一个人有理想、有欲望是很正常的,关键在于你的境界有没有建立起来。


如果你的境界没有建立起来,你有理想也会泡汤,你的欲望也得不到满足。不管是理想还是欲望,都要靠你的境界来支撑、来实现。


只有当你达到了禅的境界,把禅的精神融入到你的骨髓里,你的理想才会实现,你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。


如果你是一个员工,当你在选择一个企业,追随一个老板时,你也要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你老板的境界,只有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才值得你追随。


小人聚在一起,都是冲着利益。高人聚在一起,都是冲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。你想要召感贵人,就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。


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达到崇高的理想和目标,但是你必须带着一种无我的、忘我的精神境界去做,然后这件事情自然就会变得高大上。


所谓的高和低,取决于你的心态和境界。

寺庙虽然不是企业,但是管理和发展模式与企业有很多相通之处。


任何一个行业、企业、团体,都是通过三个阶段来发展,第一个阶段是生存期,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期,第三个阶段是壮大期。人也是如此,先解决生存的问题,然后才开始发展、壮大。


那么,为什么没有千年的企业,却有千年的寺庙呢?寺庙和企业的出发点不一样,也就是立的因不一样,所以结的果也不一样。


寺庙传承传递的是道的思想、道的境界、入道的方式,是无我利他的精神,承担的是教化众生的社会责任。


世人看到佛法的观点的确既能利益自已又能利益他人,所以才会前仆后继地传承、传递和传播,因此寺庙才有延续千年的生命力。


而一般企业始终都是处于赚钱谋利的阶段,没办法达到第三个阶段——为社会分忧,所以企业无法延续千年。


谁都知道,企业的前两个阶段都是以赚钱和盈利为目的,但是到了第三个阶段,则应该回馈社会,体现自己的价值。当然,在此之前它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,自身的造血功能完善了,才谈得上回报社会,否则只会始终停留在第一、第二个阶段。


人固然渴望赚钱,但是更渴望的还是得到社会的认可、自己的“不死”——思想的不死。


例如孔子、释迦牟尼佛、耶稣基督现在死了吗?没有死。我们现在所学、所讲、所传递、所参考的,不都是这几位圣人的思想和精神吗?即便是一个普通老百姓,有了钱之后,也想建造一个公园,创立一所学校,以自己的名字命名,不就是渴望不死嘛!


其实这也是一种境界,虽然也是一种欲望,但这种欲望是正确的、正能量的欲望,佛教称之为善法欲。


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仅要自己受益,也要让他人受益。可是一般人由于智慧不够、境界不够,做事情总是自利而不能利他人,能达到第二个境界——自利而不损他,已经不错了,最可悲的是既不自利也不利他,而且还自损损他。


做事情就是三个层面:第一是自利损他(最终还是自损,损他必损己);第二是自利不损他,第三是自利利他。


佛教讲自利利他、双赢互利,并不是永远只利益他人,不利益自己。为什么佛教这么提倡呢?因为人首先要能自利,当自己有了“造血功能”,才能长久地、持续地利他。

实际上自他是一体的,自利必利他,利他也必自利。


一个真正的大善人、大慈善家,首先应该培养自身的“造血功能”,建立自身的“造血系统”。


否则,你无法持久地利他,只能为小善,而不能为大善,只能短暂地为善,不能持久地为善。所以真正的善人一定是自利利他,懂得如何“造血”的。


一个人脱不脱俗,有没有贵人,做事情能不能打开局面,取决于他的思想境界。


只有当你能站在禅的高度和境界来为人处事时,你才能真正把自己树立起来,才能召感贵人,得到他人的认可。所以说禅的思想、境界和方式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。


       学禅的人到任何一个地方,都要先做一个施者,而不是一个索取者。你能这样做,说明你的心量、格局够了。


   可是为什么很多人虽懂道理,却不敢这么做呢?这就是境界与格局的问题。


   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方式,取决于他的境界与格局,敢不敢先做一个施者,取决于他有没有禅的高度。


       我们总想为社会做一些贡献,把自己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极限,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。


   所以到了一定年龄,我们会感到生命很短暂,要抓紧时间努力,实现自己的抱负。这种想法固然很好,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,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。


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是在做事业,在座的还在为自己的温饱、小康和名利而努力,所以你们只是在做事,而不是做事业。


当你们不再为温饱、小康、发财、出名而做事,而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做事时,你所做的事情才能利国利民,利益千秋万代,你所做的才是真正的事业。


这样的事业,过三十年、五十年、一百年都不会过时,都不会被淘汰,这时候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会真正体现出来。


释迦牟尼佛、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耶稣基督这些古圣先贤,他们所做的事情过了数千年依然没有过时,没有被淘汰,他们所做的才是真正的事业。


当初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,肯定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,也不是为了升官、发财、享乐和出名,否则他们不可能名留青史,“活”到今天,不可能留下他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,也不可能到今天东西方还在研究他们的思想和教法。


人是很难跳出人性中的贪嗔痴的。人性中既有善性,也有狼性和魔性。人性本身是中性的,没有善恶好坏,你把它引导到对的方向,它就是佛性、神性;你引导不对,它就是魔性、狼性。

所以人是需要教育的,如何教育呢?引导。

人是可以通过引导和修炼去改变和提升的,管理和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导。


如何引导才正确,才是最高的引导呢?引导到信仰的层面。


我曾经给一个企业讲过如何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,核心的一句话就是把员工引导到信仰的层面,当员工有了信仰,管理的成本就会降到最低,效率就会达到最高。


所以管理和教育的最高境界,就是把人引导到信仰的层面,否则人永远都是停留在物质的层面、欲望的层面,被痛苦和烦恼所纠缠。


只有达到信仰的层面,我们才会超越物质、超越欲望,达到无我、无人、无世界的境界,也就是禅的境界。当你达到了禅的境界,你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解脱,开智慧,利己利人,你才会活得无烦恼,真正地快乐、幸福和自在。


如果这个观点、这个价值观你不了解,或者了解之后达不到这个高度,那你还是一个俗人,你就要过俗人的生活,接受俗人的游戏规则、俗人的道。


曾经有人请我给他治病,他说我们是家族企业,经营了二十年,非常成功,一年纯利润有十几个亿。过去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时,家族很和谐很幸福,彼此感情很好。现在一年赚了十几个亿之后,兄弟姊妹父母都变得像仇人。我这个病,你给我治一治吧。


我说,你现在的价值观都是俗人的价值观,所以你就应该过俗人的生活。他说那怎么办呢?我说我给你一个价值观,让你当圣人,过圣人的生活。他问怎么过圣人的生活?我说你必须持圣人的价值观,你为人处世,为企业做决策、做判断,都要用圣人的标准。你想过圣贤人的生活、禅的生活,你就要用禅者的价值观来为人处世,做决策。


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,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做决策。

为什么我们要开禅修班呢?

就一个理由:我学佛受益了,寺庙建好了,这些都是你们千千万万的信徒、社会贤达人士帮助我的结果,我要回馈社会、回馈众生,否则我的心不安。所以我们要开一系列的禅修班,以回报社会、回报众生。


人与人的差别,是思想境界的差别;人与神的差别,也是思想境界的差别。我们现在闻到了佛法,了解了禅,就要用禅的思想观点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思想观点,你做到了,你就是圣贤,否则你永远都是俗人。


各行各业最终都要有个落脚点,人到最终都要有个归宿。企业开发产品要有定位,人也一样,不仅要有价值观的定位、人生的定位,还要有生命的定位,也就是当我们的生命结束之后,我们的归宿在哪里?


一个学佛的人,一个超越的禅者,他最终的归宿在哪里?最终的归宿就是无我、无人、无世界,这也是佛法的最高境界。


如果你还有个定位、还有个归宿,那说明你还有自我、还有成见。


真正意义上的解脱,是没有归宿的地方,更没有一个“归宿者”,他已经忘我、无我了。


一个解脱的人,他既不会落在名上,也不会落在利上,他已经达到无所求、无所住了。


人做任何事情,都是为了心安,如果心不安,就赶快去做,做了就心安了。如果你的方法没有选对,即使做了,心也还是不安。如果你做了一件事情,不仅心没有安,而且还翻腾,那就失去做它的意义了。


例如,为什么会到东华禅寺来捐款呢?捐款是你善心的体现。你感觉到为了建东华禅寺,万行师父好辛苦,你很感动,不捐款你心里不舒服、不安,你捐款是为了图个心安。可是,如果你捐了款,做了善事,总是盯着我有没有给你刻功德碑,你的心不仅没有安,还多加了一个不安。


曾经有个祖师说,我做这件事情是为了安心。另一个祖师说,我不做这件事情,心已经安了。哪个禅师的境界更高啊?当然是后面一个。


一般人都要经过一个做的过程,心才会安,极少数人什么都不做,心已经安了,我们追求的是后者的境界。所以一个修禅的人做任何事情,都要先问自己为什么而做。


佛法的每个手法和步骤都是为了让人安心。如果一种做法不能让你安心,你就换一种做法。


佛法做事是一路走一路做,随做随空。为什么会随做随空呢?因为无我了,没有一个做事的人,没有所做的事情,也没有做成的事情,三轮体空。


一个禅者最终的归宿,就是无我。


就像做善事,做了就做了,不需要刻功德碑、写名字,因为当他做完这件事情时,心已经安了。而下一步要刻什么功德碑、写什么名字,那是人家的事,于己无关。


过去为了建寺庙,筹集资金,我不停地讲课,帮你们解决了心里的问题,你们反过来也帮我建了寺庙。

现在我之所以办禅修班,一方面是因为我内在有很多东西,想尽快把它表达出来,然后告一个段落,继续我的禅修。同时也想给东华禅寺的和尚们一个锻炼的机会,逼着他们学习讲法。


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我们是佛陀的子孙,继承和发扬佛陀的思想和精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,这是我们的份内事。要做这些事情,没有一个很大的发心,是很难坚持把它做完的。


佛法是鲜活的,有生命力的,能传承几千年,靠的都是发心和无私的奉献。


你们来东华禅寺学佛受益了,也要出去传播,与别人分享。佛教讲“如是因,如是果”,你尊重什么,就召感什么,将来就拥有什么;你藐视什么,将来就失去什么。


你要智慧,你就尊重有智慧的人、尊重智慧的经典学说;你想发财,就尊重钱财、尊重有钱财的人、善用钱财;你想当官,就尊重当官的人;你想健康,就尊重健康的人、帮助有病的人。


希望大家今天听了有关禅的这堂课,真的能脱胎换骨,把禅的思想、精神、价值观和手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。

点击"阅读原文" 查看万行大和尚更多开示  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